2020年6月30日,创业邦与搜狐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洲际酒店联合举办了“2020中国新青年创业投资峰会 ”,并进行“创业邦2020年30位30岁以下创业新贵”颁奖典礼。
图片来源:创业邦
极视角CEO陈振杰成功入选“创业邦2020年30位30岁以下创业新贵”榜单(☜点击查看榜单详情),此次也作为分享嘉宾应邀参与峰会。
图片来源:创业邦
峰会上,极视角CEO陈振杰发表了题为“平台战略,生态模式,AI算法商城的五年布局与蜕变”的主题演讲。
峰会主题演讲精彩回顾
2014年,当人们都扎推在O2O和互联网社交行业创业时,极视角创始团队成员早已进入AI赛道。我们觉得未来AI有很大潜力,也是比较适合提前布局的行业。
那时,互联网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人都在做平台,目的是让终端场景化或者长尾需求得以解决。极视角则在AI领域重走了一遍互联网式的路,在AI领域搭建视觉算法平台,将AI图像开发者和终端场景化客户连接起来。
投资人经常会说,对一个初创公司来说,平台是非常难做的事情,因为一些平台需要诸多启动资源。
为什么极视角初创阶段就想做平台型企业?
一、极视角突破了两个平台型企业的难点:
1. 巨头做平台都有现成流量资源导过去,并能延续性进行资源导入。但AI领域的平台不存在导流,无论是开发者生态,还是行业客户沉淀,无法从现有产业直接导流过去,AI新领域平台巨头也不具备延续性资源导入的空间和可能性。
2. 新领域和新平台的运营逻辑完全不一样。其他行业的运营逻辑无法直接转移到AI领域。AI开发者画像与别的都不一样,他们更多的是硕士、博士背景的工程师,有属于自己的偏好、调性及属性。
基于这两点,极视角看到了机会,哪怕是作为初创公司,只要足够早地进入新赛道,一切皆有可能。
二、AI行业市场需求巨大但呈碎片化
有研究机构表明:未来5年至10年,AI市场增长迅猛,能达到千亿、甚至是万亿级别的市场空间。但从细分领域来看,市面上的图像识别算法公司都涌入人脸识别、车辆结构化分析等头部赛道,参与AI视觉腰部和尾部赛道的公司很少。
整个AI市场需求虽然巨大,但由于AI现阶段技术偏弱,导致市场的需求是碎片化的。面向腰部、尾部的市场有几千万,甚至一两个亿的算法需求。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发展平台的机会。
三、从游戏发行看AI产业链
在我创业前,有在腾讯从事游戏战略咨询相关的工作,我们将在腾讯做游戏时的思路与AI赛道对比,发现与游戏行业类似的市场结构将会出现两件事情:一是专业化分工;二是平台的出现。
未来AI行业的趋势是:对于头部客户头部需求,如人脸识别,会由顶级科学家供应;对于头部客户场景需求和行业客户全链条需求,会由初级、中级、高级开发者进行供应;两边都是非常分散的市场结构,中间就有平台企业发展的机会出现,所以极视角是按照这个结构和思路去做的。
为搭建平台,极视角这五年做了什么?
2015—2016年,极视角平台的冷启动还是挺难的,困难点在于是从开发者、算法一侧开始启动还是客户一侧启动。最终极视角选择自研算法,拥有自己的内部算法团队,当算法团队做出了零售行业的解决方案,就走到市场里建立初步的客户蓝图,并逐步将算法外化出去。
初始阶段,极视角创始团队把“算法自研”作为获取客户主要驱动力,且对AI落地可能遇到的困难、所需要的工具、全链条交付结构做了一个整体梳理。
2016—2017年,极视角开始着手搭建开发者生态。开发者生态这一侧会有两层价值:社群价值和经济价值。极市平台就承载着维持开发者社群运营的热度工作。
2017—2018年,极视角团队主要做的是碎片商城的标准化工作,包括对外业务流程标准化、算法交付模式标准化、内部运转体系标准化,以保证组织运转效率。
2018—2019年,极视角工作重心是开发引擎和开发基建,因为开发者算法与最终客户所需要的产品之间,有大量基建环节,AI交付也早已不是单一算法交付,是系统性的交付。现今,极视角开发引擎有1万多名开发者在平台上做算法迭代,也是国内较大的开发平台引擎。
从2019年末开始,极视角已迈过了从0到1的阶段,并开始了全国性扩张,相继在珠海、青岛、上海、香港设立子公司。
*通过数年发展,极视角平台累积视觉算法500多种,旗下的极市平台积累了近100000名合作开发者,为近千家政企提供服务,应用领域涵盖30多个行业,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安防、物流、交通、零售等行业。
未来CV落地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从AI落地角度来看,CV发展的趋势有以下几点:
1. 大众化。过去所有AI公司更多的是面向大型企业、政府和外企,这两年服务开始渗透到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之前AI渗透率不够的核心原因是因为成本较高。随着未来成本的快速下降,且价格降至大众化水平,这将使得大量小微场景的算法需求涌现出来。
2. 场景化。随着开发门槛的降低,新行业敢于快速尝试,细分领域、特定场景的算法将被更轻易开发,场景化的算法将越来越多。
3. 系统化。AI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已经不满足于单点的算法交付,而是需要整套AI系统化供应。
这是未来一两年CV在落地侧会发生较大的趋势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