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Image 首页 资源中心新闻中心 【回顾】2018年智能服务机器人大事记

【回顾】2018年智能服务机器人大事记

Image 2019-01-18 00:00:00 Image 来源:极视角科技 Image 浏览: Image 极视角动态

    我国机器人市场自2013年进入平均增速30%的持续上升期,2018年市场规模已达84.7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占比最高,其次为服务机器人,及其他特种机器人。


    ✈  ✈  ✈

    本文将聚焦AI技术加持下的

    #智能服务机器人#市场

    为大家盘点2018年不可不知的

    #10大智能服务机器人大事件#


    阅前"小芝士"


机器人一般分类

    一般将机器人从应用环境上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 是用于非制造业并服务于人类的各种先进机器人。包括「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如家庭作业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住宅安全和监视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如医疗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建筑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国防机器人等)。


    ◆ ◆ ◆  ◆ ◆

波士顿动力人形机器人Atlas逆天跑酷


    早在2017年11月,波士顿动力机器人Atlas就凭借着堪比体操运动员的完美360度后空翻惊呆众人,一跃成为最受期待的机器人“陈独秀”同志。



    而在相隔近一年后,在波士顿老父亲喜气洋洋为自家Atlas新录的成长视频中,不负众望的Atlas灵敏度再次升级,不仅轻松跳过一段木桩,更是潇洒完成高达40cm箱子单腿“三连跳”——惊得碳基两脚兽们直呼amazing!



    双足机器人在运动稳定性上的突破无疑极大拓展了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在建筑、救灾等需要机器人自我感知、自主决策的需求环境下,机器人替代人力已逐渐成为可能。


中国 “扫地机器人第一股” 科沃斯正式上市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在2018年迎来硬件爆发期。


    从互联网巨头苹果谷歌BAT,到机器人巨头iRobot,科沃斯,乃至家电巨头美的海尔……种类繁多的个人及家庭服务机器人产品百花齐放。其中以家务型和娱乐陪伴型机器人产品落地最为成熟。



    作为国内家务型机器人的代表企业,科沃斯一直占据着5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在2018年5月正式登陆中国证券市场成为“扫地机器人第一股”。


物流机器人助力双十一


    2018年天猫双11当天物流订单量超过10亿,再次刷新了去年的订单记录。


    为提高物流效率,菜鸟网络将其国内首个IoT未来园区正式投入服务,园区内近700台物流机器人正式上线运行,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机器人智能仓库。



    仓库内,加载AI算法的摄像头不间断进行动态扫描,自动计算货物存储堆积和进出情况,并实时反馈到调度系统;


    物流机器人则负责带着订单箱,自行到货架指定区拣货;或者负责带着移动货架,自行找到订单箱装货。


    目前,整个园区运营效率相较于传统园区提高20%。今年天猫“双11”也完成了开场8小时全国263个城市的签收记录。


医疗机器人达芬奇国内手术突破十万例


    作为全球手术机器人的老大哥,诞生近18年的达芬奇机器人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医疗机器人,在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中占据着绝对垄断的地位。


    达芬奇机器人由三部分组成:外科医生控制台、床旁机械臂系统、成像系统。在进行手术时,它可以将机械臂穿过胸部、腹壁等组织,相比人手更精确、快速、微创,也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截止2018年10月,全球有超过4500台达芬奇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超过500万的患者受益于达芬奇手术这一先进的微创技术。而在中国,达芬奇机器人中国手术案例也已突破十万例。


    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广泛用于国内成人和儿童的腹部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以及心脏手术。


搬砖危机:建筑机器人上岗


    据统计,如今日本有1/3的建筑工人年龄超过54岁,美国建筑工人的平均年龄也从10多年前的30岁上升到了43岁:建筑行业的劳工短缺及老龄化问题正在全世界蔓延开来。


    针对这项问题,日本产总研(AIST)发表了一款劳动型机器人HRP-5P。这款机器人采用人形设计,身高 182cm,全身具备 37 个自由度,能够高度精准地搬起一块石膏板,把它移到轻型木结构的墙体框架上;并且使用无绳电动螺丝刀/起子,将石膏板钉设在轻型木结构的墙体框架上。



    对比起专注于垒砖/焊接等的半自动机器人,该机器人结合了物体检测和环境检测技术,同时还具备运动规划能力。AIST希望利用这种机器人来完成繁重的工作,使得人类工人能够专注于更轻松、安全的工作。



我国核电救灾机器人设计突破


    我国救灾机器人起步较欧美日稍晚,但近年也发展出了不少如“可变形废墟搜救机器人”“旋翼飞行器”“蛇形机器人”等一些优秀的国产救援机器人,活跃在救援现场第一线。


    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创新研发出了消防救援、灵巧操作、重载装运、灵巧探测等功能的8款核电救灾机器人。该项目使我国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设计能力的突破,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救灾装备研发提供了科学工具。


首个在小行星表面进行观测的机器人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MINERVA-II”着陆器从无人操纵的Hayabusa2宇宙飞船上发射降落在小行星Ryugu表面以后,两个机器人探测车(Rover-1A和1B)离开着陆器,成功地拍摄了Ryugu的照片和视频。



    两个探测车在小行星的低引力场中跳跃行走,二者均配备一个立体相机、广角相机和温度计,从太阳能电池和双层电容器获得能量。

    这是世界首个在小行星表面进行观测的机器人。


可适应周围环境的可变形模块化机器人


    康奈尔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了可变形且可自主行动的模块化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配有轮子和磁铁的方形模块,模块可以相互连接分离,从而在必要时自行拆卸和更换损坏的部件,或根据任务需要重新改装自己。



    此外,每个模块都配有Wi-Fi,因而它们能够相互通信,也能够与具备信息处理功能的中央系统通信。配备摄像头和机载计算机的传感器平台能够分析机器人周围的环境,让机器人能够根据不同任务进行自我改装。


机器人皮肤把物体变成机器人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机器人皮肤(OmniSkins),它可以利用嵌入传感器和制动器的弹性皮肤将无生命物体改装成机器人。将它安装在可变形物体上,比如填充玩具动物时,就可以让物体动起来,并根据物体的属性执行各种任务(运动、抓取和移动物体等等)。



我国“海星6000”水下机器人成功下潜


    2018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星6000”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创下了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最大下潜深度纪录(6000米),成功完成首次科考应用任务。



    在海洋河道等人力所不能及/危险环境下,水下机器人已经成为科考开发及安全搜救的重要工具。


    如今随着AI应用技术在细分领域的不断拓展,更有着越来越多诸如水下图像增强等AI算法服务于水下机器人,以进一步提升水下侦测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 ◆ ◆  ◆ ◆


    在环境感知、语音交互、人脸识别等AI技术的加持下,智能服务机器人在创新力及产品落地化能力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另一方面,尽管智能机器人发展势头喜人,就整个产业链而言,技术类公司与产品类公司却仍分属行业两端,在市场需求、行业资源、运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能力差异及信息壁垒。



    基于此,#英特尔# & #硬蛋科技# 在2016年联合建立「机器人创新生态平台」,聚焦技术创新、市场加速、专业化运营 三个方向,联合机器人产业上中下游广大创新型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作为丰富的AI应用算法提供商,#极视角科技# 也已与硬蛋&英特尔机器人创新生态平台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合力赋予机器人更多的智慧与动力,让机器人走入更多的场景,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


- END -
找算法上极视角!